首先,北平经过明清两代的经营,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,故宫更是中华精神的象征。这些宏伟的建筑群本身就是一个奇迹,如果对其进行大肆的抢掠,不仅会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,更会让日军在华北的统治计划受到影响。因此,日军在占领北平后,对于故宫的态度相对温和,以避免激起民愤。
此外,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,不抢劫故宫比抢劫的好处大。伪满洲国之前的首都就在故宫,日本想要拉拢前朝的人心,最好的方法就是善待故宫,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伪满洲傀儡阵营。因此,日军在占领故宫后,也承诺会“保护”故宫,以保持其表面上的共荣圈形象。
除了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,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日军面前,那就是故宫的文物在战前就已经被当局火线运走,相当于他们占领的故宫实际上是一座“空城”。从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,北平成为前线的消息传来,北平当局在战前就开始陆续对故宫文物进行迁移,将大量文物运往了上海和南京等地。
卢沟桥事变爆发后,当局又火线将故宫剩余文物装箱打包运往南京和上海。这些文物在抗战中一直辗转上海、汉口和长沙以及重庆等地,一路颠沛流离的文物在转移途中也有部分丢失或者被敌人飞机炸毁。但总的来说还是将故宫文物得以保存。
抗战时期,日本并未对故宫进行大肆的破坏,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,而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“空城”的故宫。剩下的更多是建筑,他们无法从中获得有价值的财物。因此,与其进行抢劫留坏名声,不如装模作样地“保护”文物,来彰显和笼络那些伪军们的心,也标榜自己的功绩。
故宫在抗战中得以保存下来,不仅是中华民族坚韧和不屈的斗志的象征,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。时至今日,故宫已经成为了一个民族符号,传承着一个自强不息的精神。
— the end —
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勃湾区刘松霖工作室,本文标题:《抗战时日本为何不破坏故宫?不是不想,而是真的没什么可以抢的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