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“代下单”盛行,省钱背后潜藏多重风险
“双11”购物狂欢节即将到来,为了省钱又嫌麻烦的你,是否听说过全新的“薅羊毛”方式——代下单?它正在年轻群体中悄然兴起,为你带来“原价50元的电影票19.9元到手”、“代发快递,全国3元起”等优惠。
万物皆可代下单,但真的“三赢”吗?
“好家伙,刚才和朋友吃早餐发现了‘新大陆’了。”福州“90后”上班族陆树存在社交平台上感叹道,在某电商平台上代下单,同样的两杯咖啡竟然比在店里或者App上便宜了将近22元。
然而,代下单真的如表面那么美好吗?
5日下午,记者来到仓山区万达商场内的一家连锁餐饮店内,现场体验了代下单。原价33.5元的麦辣鸡腿堡套餐,仅需12.9元便能买到;19.9元就能看一场原价39.9元的iMax电影;找代下单寄一个10公斤内的快递,还能有5折优惠……凭借一个“省”字,代下单在年轻群体中悄然兴起。
但在这背后,潜藏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。
风险与机遇并存
“优惠来源大多是商家会员和各类银行卡活动,例如赠票、满减、积分兑换等。”一名从事代下单的中间商璐璐(化名)透露,掌握多少“信息差”,就意味能挣多少差价。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,竞争也愈加激烈,一单的利润变得微薄。
此外,消费者在使用代下单时,还可能面临个人信息泄露、财产受损的风险。例如,杭州市民杜先生因绑定了银行卡、信用卡,被免密支付扣费1万余元。
商家也面临挑战,一些代下单者利用商家的优惠规则,赚取差价,这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,还可能引发消费者对商品真实性的疑虑,对商家的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。
律师提醒:消费者需慎重选择
上海建纬(福州)律师事务所律师阙金凤分析,代下单潜藏多重消费风险。首先,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,个人隐私和支付安全可能受到威胁。其次,由于下单主体与实际使用主体不一致,当商品或服务出现问题时,如果财产或人身因此受到损害,消费者可能难以基于合同关系维权,增加了维权难度。此外,产品售后服务也没有保障。
阙金凤建议,面对代下单服务,消费者要慎重选择,尤其是大金额的代下单更要如此,不要因为“省小钱亏大钱”。如果确需使用代下单,尽可能在正规的、信誉度高的线上平台上交易,切记不要私自交易,同时,保护好个人隐私,不要泄漏银行卡、身份证等重要信息。
新榕语丝:莫把规则玩坏了
“双11”购物狂欢节,商家为了最大化利润,往往会设计复杂的优惠领取方式。然而,代下单实际上是在钻规则的空子,破坏了商家的本意。
也许有人会说,“我合理利用规则获利,有何不可?”殊不知,把规则玩坏了,最后受损的是整个消费群体。市场生态破坏之后,消费者就面临着发货时间变长、商品质量变差的后果。最终,“羊毛”还是出在了消费者身上。因此,消费者应慎重选择代下单,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勃湾区刘松霖工作室,本文标题:《年轻人热衷代下单 省钱同时藏风险 》